典藏文物
文化詮釋
這是一條充滿人文歷史、自然生態與地理景觀的古道,日據時期,日本政府為了徹底實施殖民政策,在1909年後開闢「八通關越道」,打算馴化當時頻頻抗日的布農族,讀著解說牌上的文字,不禁想起日據時期,發生在這條路上的血淚歷史,憶起當年布農人守護傳統領域的英勇。
台灣因地形險峻,山高溪陡,而八通關越道沿等高線繞行,架設鐵橋跨越大小溪流。第一代鹿鳴橋位於溪床低位河階上,接近河床的低位河階,遺留著最早的吊橋橋柱。隨著河道變遷,第二、三代的吊橋重建於高位河階,如今時光推移,都已廢棄,隱身於荒湮漫草中。
現在的鹿鳴吊橋為第四代鹿鳴橋,是台灣光復後重新搭建的鐵橋,橫跨寬廣的拉庫拉庫溪,走起來舒適安全,一旁還有第三代舊橋遺址,隱約可見「鹿鳴橋」三字,訴說著八通關越道背後悠久的歷史。
沿台30線至2.5k處,由「八通關越道」字跡的木樁,依循而下,可望見「鹿鳴吊橋段步道」,站在獨具特色鏤空鐵網吊橋的兩端,仍可目睹到令人無限懷思的舊橋遺址。沿線行走,一路往前能眺望當地「拉庫拉庫溪」時而澎湃奔放、時而含蓄涓流之美,駐足停留欣賞拉庫拉庫溪,放眼馳騁這片大好山林的壯麗景致,美不勝收。
步道東側入口與卓樂國小間,有一塊紀念碑,讓路過的人瞻仰致敬;繞到卓樂國小後門,走上一小段之字形產業道路,就能看到「殉職者之碑」,這是為了紀念開鑿八通關越道殉職的人員,正面碑文寫著:「八通關越道路開鑿」,中間正文「殉職者之碑」,背面銘文則記載殉職的漢人、原住民及少數日本人。
台灣因地形險峻,山高溪陡,而八通關越道沿等高線繞行,架設鐵橋跨越大小溪流。第一代鹿鳴橋位於溪床低位河階上,接近河床的低位河階,遺留著最早的吊橋橋柱。隨著河道變遷,第二、三代的吊橋重建於高位河階,如今時光推移,都已廢棄,隱身於荒湮漫草中。
現在的鹿鳴吊橋為第四代鹿鳴橋,是台灣光復後重新搭建的鐵橋,橫跨寬廣的拉庫拉庫溪,走起來舒適安全,一旁還有第三代舊橋遺址,隱約可見「鹿鳴橋」三字,訴說著八通關越道背後悠久的歷史。
沿台30線至2.5k處,由「八通關越道」字跡的木樁,依循而下,可望見「鹿鳴吊橋段步道」,站在獨具特色鏤空鐵網吊橋的兩端,仍可目睹到令人無限懷思的舊橋遺址。沿線行走,一路往前能眺望當地「拉庫拉庫溪」時而澎湃奔放、時而含蓄涓流之美,駐足停留欣賞拉庫拉庫溪,放眼馳騁這片大好山林的壯麗景致,美不勝收。
步道東側入口與卓樂國小間,有一塊紀念碑,讓路過的人瞻仰致敬;繞到卓樂國小後門,走上一小段之字形產業道路,就能看到「殉職者之碑」,這是為了紀念開鑿八通關越道殉職的人員,正面碑文寫著:「八通關越道路開鑿」,中間正文「殉職者之碑」,背面銘文則記載殉職的漢人、原住民及少數日本人。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