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文物
文化詮釋
該木雕為噶瑪蘭族人參考臺大人類學博物館收藏的傳統噶瑪蘭人木刻雕板的圖紋,於近代重新創作的作品。噶瑪蘭族人的木雕特色為陰雕,是把紋路或圖像直接刻進木頭裡,再於陰刻的紋路上為木頭塗上顏料上色。
1896年日人伊能嘉矩到宜蘭調查時,曾在辛仔罕社和擺厘社找到兩件廢棄的木雕屋板,這些木雕板噶瑪蘭語稱為『asivok』,是社中長者閒暇時所雕刻,用以增加房屋的美觀,惟是否另一層面的宗教、社會尚待進一步的考證。依據在噶瑪蘭舊社系統的淇武蘭考古遺址,所發掘出噶瑪蘭的木雕刻板,板面的穿孔四周和中央都有,因此推測雕版除了用於建築物的主體如樑柱,亦可能是懸掛在室內的裝飾物。
該件木雕的版面配置以布滿為主,不同的幾何圖形組合在一起成為雕板的主體,雕板的邊緣裝飾,其排列整齊講求對稱,以菱形和三角形為主,發展出多重的三角形及菱形,中心則由圓形、方格紋、菱形紋等幾何形為特色。
※參考資料:蘭博電子報第73期,<噶瑪蘭族的家屋>。
http://enews.lym.gov.tw/content.asp?pid=18&k=58。(查詢日期2015/09/19)
1896年日人伊能嘉矩到宜蘭調查時,曾在辛仔罕社和擺厘社找到兩件廢棄的木雕屋板,這些木雕板噶瑪蘭語稱為『asivok』,是社中長者閒暇時所雕刻,用以增加房屋的美觀,惟是否另一層面的宗教、社會尚待進一步的考證。依據在噶瑪蘭舊社系統的淇武蘭考古遺址,所發掘出噶瑪蘭的木雕刻板,板面的穿孔四周和中央都有,因此推測雕版除了用於建築物的主體如樑柱,亦可能是懸掛在室內的裝飾物。
該件木雕的版面配置以布滿為主,不同的幾何圖形組合在一起成為雕板的主體,雕板的邊緣裝飾,其排列整齊講求對稱,以菱形和三角形為主,發展出多重的三角形及菱形,中心則由圓形、方格紋、菱形紋等幾何形為特色。
※參考資料:蘭博電子報第73期,<噶瑪蘭族的家屋>。
http://enews.lym.gov.tw/content.asp?pid=18&k=58。(查詢日期2015/09/19)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