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族於2004年1月14日被政府認定為臺灣第12個原住民族,傳說太魯閣族以中央山脈的白石山腰的一顆大石柱為發祥地,後來遷移至現在的南投縣仁愛鄉,大約在三、四百年前,因人口增加,耕地及獵區分配不足,開始陸續翻越中央山脈到東部的立霧溪、木瓜溪、陶賽溪等地區。因族人自稱為Truku(太魯閣),所以遷移的居住地,便被稱為「太魯閣」地區,即為今日的太魯閣國家公園之範區。

Truku意為「山腰的平臺」、「可居住之地」、是為防敵人偷襲「瞭望臺之地」,目前太魯閣族人主要居住於花蓮縣秀林鄉境內的文蘭村、銅門村、水源村、佳民村、景美村、秀林村、富世村、崇德村、和平村,及萬榮鄉境內的紅葉村、明利村、萬榮村、見晴村、西林村,與卓溪鄉立山村等地。

太魯閣族的文化習俗與泰雅族略有相似,同樣是居住高山、狩獵水耕,視彩虹為神靈橋的民族,太魯閣族以勇猛強悍著稱,男性善長狩獵,女性善於織布,太魯閣族服上經常出現的紋飾是菱形紋,象徵代表著「祖靈的眼睛」。

花蓮縣內人口數:22,228人;

全臺人口數:30,014人

來源: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人口統計資料(截至2015年7月)

服飾特色

太魯閣族的服飾以白色苧麻為底是主要表現方式,並在局部夾織色線的各種紋樣。紋樣圖案主要以菱形紋為主,代表「祖靈的眼睛」。色彩形式上為一般人熟知的是在白底布織品上遍佈以粉紅、藍、綠色毛線所編織成的幾何花紋。

男子服飾的形制上屬於「方衣」系統,將織成長條形的布塊,以簡單方法且不經剪裁縫製成服裝,類似無袖背心,內著胸兜,下身穿著遮陰布,女子服飾通常上身是穿著白色無袖短衣,再套上袖套,下身穿著白色單片式長裙與護腳布。

音樂歌謠

太魯閣族的音樂以Re、Mi、Sol、La四個音為主,傳統上以木琴、口簧琴、木鼓、獵首笛作為配樂。每逢祭典或慶典的時候,族人就會帶著自己的樂器,以獨奏或合奏的方式聯歡。

以下為太魯閣族人胡清香(Imi Yudaw)老師採集常出現在祭典或慶典中的歌曲,歌詞是以羅馬拼音的太魯閣族語。

一、Uyas Smapuh Tmukuy 撒種祭歌
二、Uyas Gmluk Ghak 搶種歌
三、Uyas Tmukuy 撒種歌
四、Uyas Kmtuy Masu 採收歌
五、Uyas Mangal Masu 收穫歌
六、Uyas Smlayiq Mtkatang 平安祭歌
七、Uyas Kbhug 英雄歌
八、Uyas Smapuh Tunux 祭首歌
九、Uyas Smqaras 慶賀歌

儀式祭典

祖靈祭 Smapuh Utux Rudan

每年七月小米收割後舉辦,是太魯閣族的重要祭典。由頭目或長老議訂時間,當日天未亮時,全社男子均抵祭場,每人手持插有年糕、豬肉之竹棒,是為奉獻祖靈之供品。祭典完畢,即須當場食用完祭品,且沿途返家時需越過火堆,表示與祖靈分離。

感恩祭Mgay Bari

感恩祭(Mgay Bari)意即感謝神utux賜豐富的東西,是為了還原祖先傳統的宗教信仰及神靈的賜福與保佑﹐並祈求明年神靈賜予多的獵物及農作物的豐收祭典,為具有教育現代太魯閣族年輕人為目的Mgay Bari感恩祭祭儀。

聯絡我們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