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瑪蘭族被歸類為平埔族群,是臺灣平埔族群中第二個獲得官方認定為原住民族的平埔族群(另一個為邵族)。蘭陽平原是噶瑪蘭族傳統領域,後因漢人侵墾壓力造成生存困頓,部分族人逐漸南遷,西元1830-1840(清道光10年至20年間),以加禮宛社為首的族人集結遷徙至花蓮北部奇萊平原一帶,鄰近的阿美族與撒奇萊雅族便以其社名而稱其為「kaliawan(加禮宛)」。

西元1878年,噶瑪蘭族與撒奇萊雅族聯合抗清的「加禮宛戰役」(噶瑪蘭族稱加禮宛灣戰役;撒奇萊雅族稱逹固部灣戰役),導致噶瑪蘭族因戰敗而再次被迫遠走他鄉,因而流散至花蓮東海岸及臺東縱谷一帶,其中花蓮的新社、立德,以及臺東的樟原、大峰峰為今日較具規模之聚落。

噶瑪蘭族獨特的文化為香蕉絲編織,噶瑪蘭人早期以香蕉絲編織衣物及生活用品,今則以香蕉絲創意衣帽、飾品等手工藝品著稱。噶瑪蘭人因相信萬物有靈而延伸出特有祭儀文化與治療儀式。治療儀式由祭師(metiyu)擔任,先以酒請示之後,再祈求祖靈降臨治病,在治病過程祭師還需吟唱專屬的歌曲。

花蓮縣內人口數:646人;

全臺人口數:1,394人

來源: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人口統計資料(截至2015年7月)

服飾特色

噶瑪蘭人織布慣用植物纖維,一般會依製作物品的不同選用不同的植物,在衣服的質料方面,以苧麻布作為平日之衣著,兼可混織其他棉布或絲線;鹹草布則專供農事,以遮陽防雨;而蕉布較輕薄,特性是涼爽易乾。

不同於當代噶瑪蘭族服常見的黑白色系,通常傳統噶瑪蘭族女性服飾以紅、黃、藍三色為主色,每當慶典祭儀,不拘大小必著盛裝,配帶「銅鈴垂飾織花腰帶」、以及瑪瑙、琉璃珠、貝珠等飾品於手肘腳環上,隨著裙裾動擺、玲瑯悅耳。

音樂歌謠

噶瑪蘭族擁有自己的語言、音樂及文化,這些保存下來的歌謠與歌詞用語相當艱深,但是曲調都非常簡潔。這也是噶瑪蘭人歌謠中保存較為完整的部份。
一、儀式與治病的祭典歌謠
二、傳統歌詞和曲調的非儀式歌謠
三、用傳統曲調填入現代創作的歌謠
四、外來曲調/噶瑪蘭歌詞
五、新民歌(詞曲創作)

儀式祭典

海祭 Sbaw to lazin

每年初春到炎夏之間的時令,花東海岸噶瑪蘭族的四個部落會選擇一到數天的時間,在靠近部落的海灘上舉行海祭,以祭拜祖靈及掌管海洋的神靈。海祭(又稱拜海,或海向)在花蓮新社叫Sbaw to lazin,但是花蓮的立德村落、臺東大峰峰和樟原部落則叫Laligi。舉行海祭的日期由各部落自行決定並獨立舉辦。新社部落約在三、四月,大峰峰、立德、樟原等部落約在七月或八月舉行。

新社部落於1996年恢復傳統的祭儀,年輕人將宰殺後的豬最好的部分(豬心、豬肝、里肌肉)取出,交給部落的長者當成主要祭品,部落的長者將它們切成小塊狀後,穿進長約30公分的細竹片裡,然後走到海邊,謙卑地蹲下身體,口中唸著祭語,面對著海洋,將祭品一塊一塊地拋入海上。

歲末祭祖 Palilin

Palilin是在農曆歲末中,最重要的家族祭祖儀式,又分為Kavalan palilin以及Dopuwan palilin兩種。 Kavalan palilin在晚上舉行,允許外人參與或祭拜;Dopuwan palilin則是在早上舉行,當天中午12時以前結束。

Dopuwan palilin嚴格式規定只有至親的家人才可以參加,絕對嚴禁外人的觀看和參與,因為噶瑪蘭族人相信,若讓外人看到某家人正在進行Dopuwan palilin時,那麼將有壞運氣,甚至更嚴重的厄運降臨這個家庭。因此部落的人都嚴格遵守這個禁忌,絕不會在祭祀的當天走進舉行Dopuwan palilin的人家裡,就連院子也不會走進一步。

聯絡我們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