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奇萊雅族世居花蓮奇萊平原,十七世紀荷西時期的文獻即記載著Sakiraya,移墾的漢人亦將花蓮稱之為「奇萊」 (臺語Kiray),足見數百年前,撒奇萊雅人已居住於花蓮北區。

撒奇萊雅人早期建有Takubuwan達固部灣等十大部落,每當年齡階級晉階時,便會在部落外圍種植刺竹保衛部落,然而,西元1878年,撒奇萊雅族與噶瑪蘭族聯合抗清的「達固湖灣戰役」(史稱加禮宛事件),族中大頭目Komud ‧Pazik慘遭「凌遲」的酷刑,妻子Icep‧kanasaw亦被處以大圓木壓碎身體的極刑,族人為免遭滅族,流離失所、妻離子散,開始了隱姓埋名的流浪旅途。2007年1月17日,烽火漂泊129年之後,撒奇萊雅族重返歷史舞臺,成為官方所認定之臺灣原住民族第13族。目前撒奇萊雅人較聚集的聚落有新城鄉北埔部落、花蓮市撒固兒部落、壽豐鄉水璉部落、豐濱鄉磯崎部落、鳳林鎮吉拉卡漾、瑞穗鄉馬立雲等地。

火神祭「Palamal」是撒奇萊雅人最重要的族群性祭典,長者賜福Hamaybaki則有部落耆老祝福孩子平安成長的用意,水璉部落豐年祭前固定舉辦的Misapunis舉村遠走野餐,亦是在祖先流浪遷徙的背景下,教示後代族人要同心離難。

花蓮縣內人口數:634人;

全臺人口數:858人

來源: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人口統計資料(截至2015年7月)

服飾特色

撒奇萊雅的服飾部分以「土金」、「凝血」為主色,「海青」、「炭黑」、「泥褐」、「珠白」、「草綠」為輔色。婦女頭冠上的串珠寓意「刺竹圍牆」、「母親眼淚」,男子頭冠上則有著「三角神印」、「壯羽飛揚」及冠帶垂腰的典故意義。

音樂歌謠

撒奇萊雅族的音樂可分為祭祀(祭儀音樂)以及工作、休閒、表演(非祭儀音樂),就歌謠的曲調結構來看,以do、re、mi、sol、la五聲音階及其所衍生出的不同調式為主。

撒奇萊雅族的祭典歌曲的演唱方式以領唱和會眾答唱交替進行的應答式唱法為主。非祭儀歌曲,則是以眾人齊唱所形成的單音音樂為主,偶然會有對唱形式出現在撒奇萊雅族的歌謠中,有一大部分是以不具特定字義的音節結合著曲調一同唱頌,族人之間代代傳唱,但卻無法解釋這些歌唱音節的字面涵義,但當這些歌曲在特定場合或時間被吟唱時,確實喚起族人心中的共鳴並傳達出特定的精神意義,形成具有特定意義的的歌詞,而這些歌詞在學術研究中被稱之為「襯詞」。

儀式祭典

火神祭 Palamal

不同於傳統豐年祭,火神祭所代表的是撒奇萊雅子裔對祖先的追思祭典。祭典於日落後進行,依照序曲、迎曲、祭曲、火曲、終曲五道程式及七道法禮進行。火神祭會以紅、綠、藍、白、黑五色使者祈福,祈福儀式後,也為火神與火神太的花棺進行火葬儀式,希望祂們的靈魂能與族人共同浴火重生。因撒奇萊雅族堅信,族人因火而亡,也因火而生。

「火神祭」是撒奇萊雅傳承文化的方式,藉由祭典告慰逝去的靈魂,同時也告訴族裔部落曾被滅族的歷史,要記得身上流著的是祖先辛苦保存的血脈,目前火神祭固定於每年10月的第一個星期六辦理。

聯絡我們
驗證碼